泽亚

驻企落地咨询先行者
当前位置首页 » 泽亚视野 » 管理的根本目的:对抗组织必然会出现的熵

管理的根本目的:对抗组织必然会出现的熵

返回列表 来源: 泽亚 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管理的根本目的:对抗组织必然会出现的熵扫一扫!
浏览:- 发布日期:2022-12-06 09:55:24【
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竞争内容。
  1.   第一个阶段,是抢夺机会的阶段。早期的企业制胜之道,就是要善于捕捉机会、捕捉风口,那些比一般人敏锐且勤奋努力的人赢得了机会。

  2.   第二个阶段,其实拼的是玩法,也就是模式。在同样的风口和机会面前,谁的玩法更清晰,谁玩得更好,谁就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3.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我认为企业其实到了一个拼管理的阶段。机会没那么多了,发展的速度也没那么快了,企业从现在开始真正要进入到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竞争力的发展阶段了。当然,一些标杆企业的做法,如华为依靠管理决胜的状态促进了中国企业开始重视管理。

为什么华为会产生“熵减哲学”?

  华为的熵减哲学来自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认为世界上的能量是无穷无尽在循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则是能量只能单方面转移,从一种可利用状态转到不可利用状态。实际上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来以后,人类认为这是一种悲观的理论。

  研究科学哲学的人一直把这种物理学的原理扩展到各个领域。最有名的是薛定谔,他在《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里面讲到,凡生命体,动物也好,植物也好,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它是一个熵减系统,它不会积攒负能量,而是能把负能量淘汰出去,使能量一直处于激活状态。简言之,生命的存在源于“负熵”。

  1987年,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共同著作了一本著名的书叫《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据说任正非是读了这本书后,开始把书中理论引入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他说,像你买了新房子,一开始感觉宽敞、整洁,视野、通风性都很好。住了十来年后,你会突然发现这房子哪里都被塞满了。空间被塞满后,“流动”就变得困难了(无论是风和空间的流动,还是人的活动、人的视线)。

图查查图片小样

      企业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熵,这些熵的产生大部分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但熵如果一直累积的话,就像家里不清理扫除就会被物品和垃圾占满一样。

  任正非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要解决熵减的过程。这是华为的基本逻辑,华为的价值观、流程都融入了这种思想。

企业内究竟有哪些熵?

  做管理,只谈哲学,很难谈得具体,但不具体就没法落到管理上。任正非可以谈哲学,因为他下面有一群“狼”能去把哲学转化成现实,可是没有几家企业能做到这样。作为管理咨询研究者,我们得把事情说清楚,因此我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想说清到底企业内部都有哪些是熵?它们的表征是什么?我们一一来看。

(一)业务熵

  企业的业务方面会产生哪些熵?

  业务难突破。我们去过很多企业,发现有些企业发展了几十年,折腾很多事情,结果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几十年前的业务。这也是很多企业的困扰。业务一直不能突破,这是不是一种熵?环境一直在改变,但业务的更新很缓慢。即便有心发展新业务,又经常会用老业务的模式去卡新业务。新业务起不来,老业务没有新进展,整个企业由此而死气沉沉,到处都是负能量,都是“熵”。

  路径(思路)依赖。企业跟人一样,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很难走出来。比如分销做得好的企业,即便市场和顾客发生了变化,它也很难转型去做直销。即便做直销,也会用分销的思维去思考直销,结果往往是脚想掉转方向,脑袋却转不过来,很久都掌握不了新技能。

  技术迭代时,企业怠于更新。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却怠于更新。比如我曾经问一位小米的负责人,电饭煲这个产品还能有什么技术改进吗?回答说当然有了。但为什么像三洋这样老牌的生产商不去做改进呢?它在电饭煲市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产品一直卖得挺好,但如果增加新技术,就要增加模具、增加投入,还要考虑供应链要不要跟上。一个新技术会制造很多新问题,当不用新技术也能占领市场相当份额时,引进新技术的动力就不足。

  竞争扑面而来时,无能为力,业务升级困难。我去年服务于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它们的主要业务是做ERP。它们眼看着腾讯的企业微信、阿里巴巴的钉钉做起来了——这两者本质上都是颠覆过去ERP的一种新的方式。这家企业内部也很着急,也想要改变一下模式,换一种新的打法,但我们深入调研后发现很难做到。它整个的内部结构、内部的熵,无法支持新业务,积重难返。竞争就摆在眼前,但就是改变不了。

图查查图片小样 (2)

  务熵还体现为,当外部机会改变时,企业难以调整航向;市场需求变了,企业的增长方式不变,等等。

(二)机制熵

  主要是机制老化带来的利益结构板结。中国企业发展到现在,很多企业的利益机制实际上都出现了板结化。早期发展的时候,研产销是清晰的,根据研产销设计不同的激励。营销的机制往往就用提成的方式,生产用计件制,研发按产品的收入来提成,一做就延续很多年,而当新的业务开始调整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机制形成的利益板结制约企业的新增长。因为新业务有个较长的培育期,培育期内很难按照成熟的业务那样计量,可是不能计量,销售人员就没有动力,因为他的提成少。生产部门也不愿意生产,量小生产成本反而高。如此种种,价值环节就脱节了。研发又哪里能有动力呢?

  随着利益结构的板结,企业内部形成食利阶层,我们称为“上市综合征”。一些人赌对了企业,分到了一些股权,尽管是创业公司,但是赶上了好时机,公司上市了,这些人“哐当”一下就富裕了,然后就变成食利阶层。一家企业的一个原始股东说他现在坐家里一年赚的钱比过去工作多少年都多。可想而知,这些人已经没有奋斗前进的动力了。而企业财富的获得也就成了马太效应。

  利益机制渐渐与业务发展脱节。华为的早期,都是派那些能干的人到各个地区去抢地盘。1994年的时候,C&C08(交换机型号)出来了,华为的业务性质改变了,以前做的都是几十万元的小单,现在一单大概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单子一改变,其客户的决策流程就要改变。以前只要个人能力强,能搞定客户,就能去做业务。到业务大单的时候,企业要集体决策。你搞定一个人不行,你得搞定一个团队,这就意味着你的业务模式不得不变。以前靠单兵作战,现在必须靠团队作战。这时候就会发现,原来的绩效管理、利益分配机制不灵了。也是这个时候,任正非开始请人大的教授去帮忙解决“冲上山头怎么分成果的”的问题。

(三)文化熵

  文化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模仿、抄袭。我曾问一家企业,他们的研发流程是怎么样的。回答说研发部门的第一个环节是“测绘”。我说,测绘是干嘛的?他说很简单,找到竞争对手最好的一个产品,把它打开,内部结构、零件、材质等所有数据都测绘出来,再进入研发的第二个阶段——开发。这其实就是模仿抄袭啊!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在早期发展的时候就这么干的。也不能断然说它是错的,能抄干嘛不抄,创新总是高风险。但是当知识产权保护时代来临时,原有文化的这种假设都要改变,资源投资的方式都要改变。

  价值观的“挂羊头卖狗肉”。有些企业,文化就是上墙的摆设,挂在那里谁都不信,因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图查查图片小样 (3)

(四)人才熵

  惰性。人才总会发生惰性。其实说到底,人到企业里并不是为奋斗而来的,总有一天惰性会起来。早期,你只能挣5000元的时候,要没了这份工作,下个月就交不了房租。那你一定是勤奋的,怕丢了工作。到了中年,家里有点积蓄,工作上有点地位,纪律性就变得没那么强了。这在哪个企业里都避免不了。

  观念难改。观念在悄然之间变得陈旧。很多以前先进的观念可能到现在就变得陈旧,也包括知识。

  知识陈旧。经验向成见转化。过去赖以生存的很多知识,现在可能变成了成见。

  难以改变的习惯:习惯向习性转化。

  人际关系板结。永久不变,相互成为包袱。企业内部的关系,意味着锁定了资源结构,这种时候要想改变企业,需要先改变与他人的关系。怎么去改变这种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新人难以起来、难以发挥最大价值,就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板结。

  共同的经验,认知的牵绊。基于企业共同的经验和共同认知,一旦出现共同经验的更大改变,个人经验改变起来较容易,但大家确定的东西却很难改变。

管理如何才能缓解熵增,促进熵减?

  熵的解决不是哲学,而是要通过具体的管理手段去解决。

  要解决熵增问题,最核心的是打破结构。一个企业的五大结构,包括业务结构、价值观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文化结构,基于成长发展的都需要打破重构。管理的要义就是缓解熵增的过程,促进熵减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把公司内部那些降低组织活力的事物去掉,保持组织的活力。

(一)管理的基础:永无止境的PDCA循环

其实道理都是很朴素的,管理的事情没那么复杂。大家看图1。

0

  这就是典型的丰田模式。管理其实可以简化为PDCA,PDCA循环本身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不管提出哪方面的计划,都要先有一个方案、目标,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去执行这个计划。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回顾检查计划有什么不利之处、改善之处,然后去调整它。只要把这个方案坚持住了,把循环做到位,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丰田在PDCA后加了一个F,意思是计划完成并调整好之后,要形成知识经验,去做横向推广。

  PDCA+F在华为叫“闭环”:发出去的东西一定要回来,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回来。这个过程当中,基本逻辑就是:计划、实施、检查、纠偏,再去推广。

  管理的本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PDCA循环(见图2),每个环节都是往上走,不能停住不变。停住就是熵增的过程,所以企业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的机制,机制必须跟随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变革创新。

00

(二)用自强机制筛选奋斗者

  企业应该建立自强机制,去筛选奋斗者,而不是用“分封诸侯”那种自弱机制。很多时候机制是逆人性的,要想基业长青,就要把机制力量配置到真正的成长机会上,而不是配置到利益最大化的环节

  自强机制的核心,我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类的。为什么人类能从一个不能自保的猴儿,变成统治世界的人?就是因为有一个自强机制,叫“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华为从顶层设计上每年把股权缩减10%,即便是股东其实也是不安稳的,因为利益被逐年摊薄。这种机制恰恰是让每个人都不能成为食利阶层。

  所以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根本是要建立机制,而机制就是要把人锻炼得过硬。你怎么把你的人锻炼得过硬?就是要把他搁在冰上,搁在冰上它才能变得强,你筛选出来的才是奋斗者。

(三)企业要有成长型思维

  企业的管理要想破熵,在思维方式上要有成长型思维。关于成长型思维,我理解是三层意思。

  1.成长即成功。对企业来讲,不要轻易定义成功,尤其对现在那些创新领域的公司,真的很难设定一个成功标准。什么叫成功?什么叫不成功?只要比过去好,就是在成长、成功,说明你做得很棒。

  2.不轻易设限。具体而言,就是认为能力是可以获得的,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亦如此,这也是互联网精神之精髓。这两年我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比较多,真正深度进入互联网企业,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的确区别于传统企业。比如他们去谈客户,就是去谈规则、谈原理,把客户谈得彻彻底底。

  3.归零思维。经验与成见只有一墙之隔,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包袱。任何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不论你有多少成功的经验,也要回到零起点去思考。这一点上,我认为华为已经落实到方法论上了。华为当年写基本法时提的“经典三问”,我认为是把熵减建立到方法上来了(见图3)。

000

(四)企业要有开放的文化与价值观

  企业要有开放的文化与价值观。做咨询二十年,我去过的公司里,老板是“一言堂”的公司,绝对是没有活力的公司。企业是否有活力,要看员工在里面是斗志昂扬还是死气沉沉,要看企业能不能向内开放,就是向员工开放利益、开放权力、开放机会,同时向外开放资源。

作者 | 苗兆光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联系泽亚
联系泽亚
广州市泽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4009-931-932

手机:13826466599

QQ:714525623

邮箱:714525623@qq.com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保利叁悦广场C塔1305室

联系专家顾问
服务热线:

4009-931-932

138-2646-6599